top of page

「台灣季」總製作人:當藝術家的後盾


「台灣季」團隊走到愛丁堡街上宣傳節目,聲勢浩大。

為了協助台灣藝術「走出去」,台灣文化部連續第五年在愛丁堡國際藝穗節(Edinburgh Festival Fringe,下稱「藝穗節」)支持舉辦「台灣季」,將四個藝團帶到當地演出,節前為他們做好聯絡場地及擬定日程等行政工作,節內主辦一連串聯合宣傳及拓闊網絡等行業活動,「台灣季」總製作人葉紀紋接受訪問時表示,他們的角色及專長是為藝人藝團處理好創作以外的所有事情,「當他們的最佳後盾,讓他們盡力演出就好。」

2018年的「台灣季」踏入第五屆,運作成熟,去年年底,文化部進行公開徵選,邀請台灣藝人藝團提交演出建議書,合共接獲四十支團隊報名,今年二月,藝穗節及文化部共同敲定四支入圍隊伍;名單一經落實,工作隨即展開,「宏觀上,要以策展角度安排節目,以求取得最佳效果;微觀上,要為個別節目找出特點,再以獨有語言對外溝通。」

「台灣季」團隊舉行大型交流活動,向各地同業介紹節目。

葉紀紋解釋,藝穗節規模大、節目多,倘若未有做好事前分析,根本不能做好工作,「台灣藝術種類繁多,來到國際舞台,我們想要呈現甚麼?愛丁堡每個場地的觀眾群都不一樣,哪支團隊、哪個作品才最適合?」除了對外聯絡,藝人藝團也要「特別照顧」,「藝穗節的文化與台灣當地很不一樣,事前也要好好溝通,協助他們面對不同落差。」

「台灣季」總製作人葉紀紋(右二)正向長弓舞蹈劇場代表了解演出情況。

台灣舞團長弓舞蹈劇場今年成功入圍「台灣季」,舞碼《Bon 4 Bon》連演二十一場,叫好叫座,舞團行政人員蔡昕宜表示,不論是事前準備,抑或是入節演出,「台灣季」都為他們提供了完善支援,「由擬定日程開始,清楚告訴我們何時要做甚麼,如何與場地接洽,又跟我們鑽研宣傳策略,他們的經驗,讓我們走少很多冤枉路。」

正式抵步後,「台灣季」主辦一系列活動,協助藝人藝團宣傳推廣及開拓人脈,舞團行銷人員余詩文認為,這種集體力量特別寶貴,「街頭宣傳為例,獨力去做的話 ,人家都不知道你是誰, 活動規模夠大,則較易讓人注目,其他業界活動則一次過讓人認識所有台灣團隊,協同效應很強。」

「台灣季」節目之一《Bon 4 Bon》獲得不少星級推介,口碑甚佳。

今次是《Bon 4 Bon》的首次外訪演出,她們都指愛丁堡之旅的正面反應為舞團打下了強心針,作品下月則會來到香港上演。

bottom of page